乌鳢黑鱼常见病及其防治方法

核心提示: (一)白皮病  乌鳢苗饲养期间最易发生此病,多数是由于放养过密,鱼苗受伤,细菌侵入所致。其病菌为极毛杆菌。  乌鳢鱼苗发
     (一)白皮病 
 
  乌鳢苗饲养期间最易发生此病,多数是由于放养过密,鱼苗受伤,细菌侵入所致。其病菌为极毛杆菌。 
 
  乌鳢鱼苗发病初期,尾鳍稍有发白,病鱼体色变黑,消瘦,独游鱼池边缘。多在6—7月份流行,死亡率较高,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取3克/立方米的五倍子粉末,先以温水浸泡10—20分钟,待药汁浸出后再兑水全池泼洒。 
 
  (二)原生动物病 
 
  乌鳢苗饲养期间容易发生鱼波豆虫病、车轮虫病和小瓜虫病等寄生原生动物疾病。病原体的形态特征,与危害一般鱼苗鱼种的相同。 
 
  症状:病乌鳢粘液增多,体表有许多暗淡色的斑点,或有大小不同的小白点。鱼体消瘦,不摄食,缓慢游于池边水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先用显微镜检查病鱼体表、鳃部,确诊后对症用药治疗。波豆虫病、车轮虫病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 
 
  (三)红线虫病 
 
  病原体为藤本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在乌鳢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间。雄虫寄生在鱼鳔、肾内。雌虫圆筒形,前端钝圆,后端细削。活时虫体为红色,通常把身体对折起来寄生在鳍条之间。雌虫在鳍条中出现有一定的季节性,在长江流域一带,最早是冬季1月间,春季出现的最多,到夏季后鳍上不再发现有成虫。 
 
  病乌鳢除有较多的红色的嗜子宫线虫寄生在鳢条之间外,一般肉眼看不出显著病状。 
 
  该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感染率较高,一般可达如%左右,感染强度也较大,影响鱼的生长和商品价值,从而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3%—5%的食盐溶液或0.1‰的晶体敌百虫(%)溶液浸浴病鳢,能使鳍条间寄生的雌虫破裂而死亡,从而可减少该病的传播和提高鲜活鱼的商品质量。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科技推荐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大蒜防治鱼病七法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藕田养鱼的高效种养模式介绍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茭白与黄鳝套养技术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西红柿“空心果”的防治

“地膜茶”栽培技术

“地膜茶”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茉莉花栽培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茶叶凹沟深栽法的应用技术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提高甲鱼饲料利用率

科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