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耕火种到智慧农业,带你完整领略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核心提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与中亚两河流域、中南美洲墨西哥盆地和瓦哈卡河谷并称为世界上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与中亚两河流域、中南美洲墨西哥盆地和瓦哈卡河谷并称为世界上三大农业起源中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在当今世界上栽培的大约1200种农作物中,直接起源于中国的约有1/6。
  中国最早的农业形态是原始农业,大概是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消退后,气候转暖,为农作物的栽培创造了条件。此时中国正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境内居住着众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传说北方最著名的氏族是分布在中部的炎帝族和分布在西北的黄帝族。炎帝族首领号称神农氏,《易经》、《淮南子》《史记》等古书中都记述了神农氏发明耒耜和播种五谷的故事,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的创始者。黄帝族著名首领之一帝喾的儿子名弃,即后稷,相传是周族的祖先,他是一位种植农作物的能手,后被奉为农业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
后稷像

现代考古发现,我国的原始农业不是起源于一地,而是呈多中心的发展。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原始部落和文化遗存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最主要的两大起源发展中心,一个以旱作粟(小米)为代表,一个以水田稻为代表。

粟(小米)

原始农业对土地的利用可分为刀耕和锄耕两个阶段。

刀耕或称“刀耕火种”,是用石刀之类砍伐树木,纵火焚烧开垦荒地,用尖头木棒凿地成孔点播种子;土地不施肥,不除草,只利用一年,收获种子后即弃去;等撂荒的土地长出新的草木,土壤肥力恢复后再行刀耕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耕种者的住所简陋,年年迁徙。

到了锄耕阶段,有了石耜、石铲等农具,可以对土壤进行翻掘、碎土等加工,植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有一定时期的连年种植,人们的住处因而可以相对定居下来,形成村落。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时期,由于黄河流域因气候干燥,雨量较少,主要种植耐旱作物如粟、黍、大麦、小麦、大麻及大豆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主要种植水稻以及耐荫的块根块茎作物如木薯、芋等。家畜饲养方面,普遍驯养猪、犬、牛等,羊、马驯养以北方为主,鸡的驯养稍迟,南北都有。此段时期,早期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活动仍然存在,作为人类食物来源的有效补充。

牛耕文明

原始农业时期,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归氏族公社所有,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早期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和氏族经济活动由妇女主持。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开始向父系氏族制过渡。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才逐渐解体。

到了夏、商、西周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业产品出现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中国已进入奴隶社会。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数量不多,主要仍是木、石器,但种类增加了,出现了铲等掘土工具和镰等收割工具,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西周时期开始实行井田制,即将土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中央一区为公田,四周八区为分授给八夫耕种,公田收入归统治者所有。井田制把奴隶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强迫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劳动所得的绝大部分产品,直接被奴隶主所剥夺。这就大大压抑了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井田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在封建制度下,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原来的奴隶则成为向地主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他们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耕作,除以实物或劳役形式向地主交纳地租外,可留下部分产品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农民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就有很大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铁制农具的出现。由于冶铁术的发明,这时的耕地农具耒耜、锄地农具如铫以及收获农具如镰、都已有了铁刃。而铁犁的出现,把耕地的作业方式从间断式破土转变为连续式的前进作功,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铁犁需要用畜力作为动力,牛耕文明从此诞生了。

铁犁

铁制农具的出现,促使人类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大为增强了。从春秋末到战国,中国境内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铁制农具还促进了土地耕作的精细化,通过综合应用深耕多锄和多粪肥田等措施,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传统奠定了基础。

郑国渠

到了秦代,中国境内结束了多诸侯国纷争的局面,国家归于统一,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告确立。秦汉时期的皇帝都主张以农为本,推行了一些有利农业的政策。如劝民农桑、兴修水利、贮粮备荒、西域屯田,轻徭薄赋等。汉代发明了耧车、水车、水磨等农业生产工具,铁犁也经过了大幅度的改进,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此时小麦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已与粟并驾齐驱。

耧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又趋于分裂,北方的农业技术随人口南下,南方农业也逐渐改变火耕水耨的面貌,水稻种植面积有了扩大,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但北方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心。这段时期也是北方传统耕作技术形成体系和趋于成熟的时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北魏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实况,也是对秦、汉以来北方旱作农业的一个总结,堪称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

北魏曾实行均田制,由政府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分别性别、年龄等级平均授予农民,只准种植使用,不准买卖。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经稍加改进,仍被继续沿用。这种制度曾有利于吸引农民垦荒,重新利用因战乱而废弃的土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

隋、唐至宋,北方时有战乱,南方则一直较为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从隋灭陈到宋统一全国,不到400年中,南方户数增加了4倍多。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南宋,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发展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兴修水利尤其受到关注。隋初还开凿大运河,为沟通南北漕运创造了条件。唐宋时期发展较快的是稻麦两熟制。这一时期的经济作物生产也有重大发展,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大多在南方,如茶叶和甘蔗的种植,加以南方粮食生产有了显著提高,这时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一跃而成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区。

京杭大运河

元、明、清时期,农业政策大多沿袭旧制,自明至清,经济上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口的激剧增加。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到道光十四年(1834)的450余年中人口增加了5倍多。由于耕地面积的扩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多地少日益成为全国性的矛盾。政府一方面通过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产量。北方实行多种多样的间作、套种;长江流域除稻麦两熟外,开始推广双季间作稻和连作稻等。这一时期从海外引种的甘薯和玉米,逐渐取代了原来粟类杂粮的地位。明代从国外引的烟草,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烟草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此段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江河日下,耕地很少增加,农具鲜有改进,许多地方水利失修。从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开始陆续引入西方的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如农业机械、化学肥料和农药等。同时,政府也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日本及欧美学习西方农业。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这时期的农村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地主富农占农村人口不到10%,却拥有全国耕地的70~8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业进一步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损害。

民国农村
现代农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土地私有制,随后1953年起开始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被纳入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的活力才被重新释放。经历40年的发展,新中国农业从最初的小农生产,到化肥、农药的普遍应用,再到今天现代化的育种、栽培、防病技术广泛推广以及大型农业机械的广泛普及,特别是近些年“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的方兴未艾,标志着中国农业全面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锄禾日当午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 锄禾日当午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打赏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0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集装箱种植的牧草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

集装箱种植的牧草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

火龙果怎么种植

火龙果怎么种植

干货干货!葱兰花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

干货干货!葱兰花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

簕竹生桩种植详细教程

簕竹生桩种植详细教程

林下种植有什么较好的产业

林下种植有什么较好的产业

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

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

蓝莓苗怎么种植和养护

蓝莓苗怎么种植和养护

灵芝种植源头正规厂家有哪些

灵芝种植源头正规厂家有哪些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