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核心提示:  各市农业局(农委):为推进我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省农业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各市农业局(农委):

为推进我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省农业厅研究制定了《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三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农业厅

2017年6月20日

山东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着重打造示范样板和亮点,大力推广以沼渣沼液和秸秆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000多万亩。

??减量化技术推广取得新成效。围绕节水、节肥、节药,组织开展了农业节本增效、两减三保行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减量化农业技术。到2015年,全省配方肥推广应用面积达到48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90万亩;实现了对甲胺磷等禁用、限用高毒农药的有效控制。

??农业清洁化生产取得新进展。加强高毒、高残农药源头监管、推广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实施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推广0.008mm以上标准地膜110多万亩,降解地膜30多万亩,建设地膜回收站点70处,新增地膜处理能力6500多吨;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40余处,处理能力达到12万吨以上。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拓宽秸秆利用渠道,推进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十二五”末,全省共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71处,小型沼气工程7339处,农村户用沼气249万户,沼气池容量达到2400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总量达到8000多万吨;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734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5%,重点区域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农业生态功能进一步拓展。积极拓展农业生态环保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截至2015年底,全省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示范点3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个。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0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万人,全年营业收入超过240亿元。

(二)面临挑战

尽管“十二五”以来我省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资源环境、思想观念、技术储备等因素制约,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自然资源短缺的省份。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的1/6,亩均水资源占有量约占全国的1/5。农业仍存在耕地“重用轻养”、经营粗放、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低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污水排放等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二是农业生态环保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环保和面源污染防治涉及面广、成本高、难度大、公益性强,需要较大资金支持,目前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亟需建立1212推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制。

三是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储备不足。国内生态循环农业起步较晚,缺少创新性、系统性的研发,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

四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以及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融资机制、激励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十分迫切。

(三)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省1212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从产业发展看,“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为新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从民生期待看,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生态循环、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为首要任务,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载体,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作制度、集约化生态种养模式。正确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农牧结合和三产融合,加快建立绿色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优化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取得新成效。

??坚持1212引导和社会参与。发挥1212在规划引领、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着力构建有利于协调推进、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全省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减量化技术广泛应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扎实开展。全省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30个,省级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50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

??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节约。全省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650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4年分别减少10%。

??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明显提高。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和0.01毫米以上的标准地膜,实现大田生产地膜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成效,农业种质资源得到合理保护。

??产业融合协同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健康发展,成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全省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100万户。

三、主要任务

为完成生态循环农业各项目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落实以下六大任务。

(一)立足优化结构,着力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加快推进农牧结合,重点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支持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料作物种植。积极推进耕作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间作套种等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生态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实现水土等资源利用的科学配置。推广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借助生态防治、节水灌溉、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促进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二)立足减量增效,着力构建农业资源节约体系。节约集约使用农业投入品,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生物肥料和沼液、沼渣,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大力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进农业用水循环利用。加强农业节能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降低农业装备能耗。

(三)立足清洁生产,着力构建农业科学减排体系。加强土壤环境源头管理和农业生产流程改造,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实现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程清洁转变。加强地膜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使用0.01mm以上标准地膜,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和生物降解地膜试验推广。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和开发环保型饲料。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合理布局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探索建立“企业投资、1212补贴、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

(四)立足环境友好,着力构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自然发酵、厌氧发酵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项目建设。深化“三沼”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产业循环模式。集成推广生态生产、健康种养先进技术,创建肥药减量控害、生产清洁节约、农牧(渔)结合互利、产业循环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等生态农业新模式。

(五)立足生态修复,着力构建农业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提高环境污染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种质资源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加强重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网络,提升监控和扑灭有害生物的技术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六)立足功能拓展,着力构建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生态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业生产经营等资源,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观赏、品尝、休闲、体验、健身、度假,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创业增收。

四、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实施以下九项工程。

(一)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程

1.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选择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构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休闲相协调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和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县域大循环,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30个。

2.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依托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及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合理确定创建区域,以各类新型经营组织为实施主体,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形成区域中循环。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

3.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选择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农业生产基地,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建立一套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基地小循环。到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00个。

免责声明:锄禾日当午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 锄禾日当午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打赏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0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集装箱种植的牧草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

集装箱种植的牧草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

火龙果怎么种植

火龙果怎么种植

干货干货!葱兰花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

干货干货!葱兰花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

簕竹生桩种植详细教程

簕竹生桩种植详细教程

林下种植有什么较好的产业

林下种植有什么较好的产业

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

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

蓝莓苗怎么种植和养护

蓝莓苗怎么种植和养护

灵芝种植源头正规厂家有哪些

灵芝种植源头正规厂家有哪些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