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六十载 阔步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农业成就综述

核心提示:如果用一个坐标轴来显示广西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横轴代表60年,纵轴代表广西农业成就,那么,两者的交集所呈现的曲线一定令人惊叹:1958年3月5日,广西
 如果用一个坐标轴来显示广西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横轴代表60年,纵轴代表广西农业成就,那么,两者的交集所呈现的曲线一定令人惊叹: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只有18.6亿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到2017年的4743亿元。
 
 
六十载沧桑砥砺,一甲子阔步自强。广西立足温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集群,推动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7年,广西水果产量位居全国第3位,柑橘、芒果、柿子、百香果、火龙果等特色水果全国第一,香蕉、荔枝、龙眼等居全国第二,是全国亚热带水果的“果园子”;广西全区秋冬菜种植面积达到14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每10棵菜有8棵运往北方,“南菜北运”年供菜近900万吨,是寒冬时节全国人民的“菜园子”;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121.25万亩,糖料蔗产量占全国60%,是全国人民的“糖罐子”;蚕茧产量占全国5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桑蚕原料蚕生产和蚕丝加工基地。
 
 
岁月如梭,山水依旧,广西农业成就斐然。更为重要的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标志着广西农业已然选择了质量效益并重的绿色生产方式,从农作物商品率低到“桂”字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昭示着广西农业不断拓展着中国农业的边界。
 
 
如今,广西农业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迈着改革创新的步伐,向着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产业兴旺的目标阔步前行,在八桂大地上续写华丽新篇章。
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如一
 
 
在百色靖西市湖润镇腾飞生态养殖公司院内,十几栋形如二层小楼的猪舍整齐排列,几乎闻不到臭味。“这里的猪住的可是‘楼房’。”该公司负责人黄小军笑道。这种“楼房”其实叫作高架网床,一楼的集粪区地面硬化,二楼的饲养区采用全漏缝地板,猪粪尿直接落到一层。这样一来猪舍通风良好,猪不易得病,又不需要用水冲刷,员工劳动强度也大大减轻。
 
 
这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益生菌,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饲料里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善牲畜肠道环境、促进饲料吸收、减少粪便排泄量,并提高猪的免疫力,大幅度降低抗生素的用量,而集粪区撒入相关微生物,既能发酵除臭又能抑制蚊蝇滋生,定期清理即可获得优质有机肥。
 
 
目前,全区已建成并实施高架网床的养殖场超过500家,栏舍面积达63.16万平方米,应用微生物养殖场达828家。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广西生态养殖模式,不仅有效破解规模化养殖中抗生素滥用、饲料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安全等难题,而且基本实现养殖粪污减量化、资源化。
 
 
“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施用农家肥和农副产品养鱼,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产品无农药残留,提高了水稻和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品质质量。”梧州市农委主任赵春宝介绍,目前,梧州市万秀区积极发展稻鱼共生综合种养项目,示范带动思良江沿岸综合种养1000多亩,“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效果显著,大大有效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污染……
 
 
对生态的偏执似乎是广西多年的习惯。广西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广西按每亩1元标准设置耕地土壤改良培肥资金,用于推广应用绿肥种植、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增施有机肥、酸化土改良等质量提升技术;每年发展冬种绿肥300万亩以上,秸秆还田3600万亩以上。同时,以绿色为引领,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每年30多亿元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正是各项生态支持政策的不断配套,全区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以品种、土壤改良和科学种田为主题的技术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在生态技术方面成就斐然:生态富民示范村1000多个,“猪+沼+果+灯+鱼”生态养殖池5万多个,示范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据统计,广西绿色有机农业已形成了包括茶叶、白砂糖、大米、水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肉牛、食用植物油等产业,目前,广西种植业获得农业部的“三品一标”产品产量1300多万吨,面积超过140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年生产量300多万吨,面积400多万亩,产值达300多亿元,加快了广西农业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使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更好地契合和满足消费升级需要。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大里村,村民们展示刚刚收割的紫黑香糯(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助力
 
 
“我有一米七八,这甘蔗都快三米高了,一亩地估计能收8吨。而且总算可以用机收了,每亩地至少能赚1000元!”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村的蔗田里,村民胡光付站在甘蔗下面比划着告诉记者,黄安村去年成为“双高”基地建设试点,经过小块并大块,村里的地块从1180块减少至36块。有了规模,修路、整地、机收都方便。
 
 
作为全国的“糖罐子”,蔗糖这一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成本高居不下,始终是广西蔗糖的一块“心病”。为了去除这一“顽疾”,从2014年开始,广西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糖料蔗高产高糖“双高”基地建设。蔗糖业的“第一车间”逐渐蝶变——以水利化为基础,测土配方、智能化水肥药一体化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同时良种良法的广泛应用,让高产高糖的目标越来越近。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糖业降本增效的核心,而机收则是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难点,也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的关键。自治区“双高”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国外甘蔗收获机仍占据市场主导,但正是“双高”基地的建设,才让国产甘蔗收获机厂商加大了产品研发,多项研究甚至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并在适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方面不断提高。
 
 
农业提质增效离不开科技的保驾护航。作为荔枝之乡,钦州市荔枝种植的水平和规模当属国内一流。钦州市政协副主席、水果局局长李云昌告诉记者:“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对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据了解,为了全程跟踪服务荔枝种植,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在钦州设立了综合试验站,以体系为依托,钦州市水果局经常邀请国内著名水果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通过技术指导的形式,高接换种、密闭果园改造等一批实用新技术扎扎实实地落入了果园里。
 
 
政策有配套,更需制度新安排。在广西农业厅与广西农科院“厅院合作”机制引导下,6个广西农科院市级分院、7个广西蚕科院市级分院逐步建成,60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分批建立。由自治区级农业主管部门主导,以自治区带市,以自治区、市带县的农业科研新机制创新搭建,广西的自治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得到全面重构,焕发出新的生机,特别是广西农业厅、广西农科院合作共建的60家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把试验站建在主产区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真正推进寻常百姓家。
 
 
产业与科技的高度融合,让农业科技创新诞生了许多新成果。据统计,2000年以来,广西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立足广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成立了1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涉及农业产业22个,专家总数1539名。19个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4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个、省部级奖项75个,培育新品种超过530个,研发集成优质高产、绿色生态技术335项。

免责声明:锄禾日当午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 锄禾日当午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打赏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0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集装箱种植的牧草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

集装箱种植的牧草营养成分有什么特点?

火龙果怎么种植

火龙果怎么种植

干货干货!葱兰花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

干货干货!葱兰花的种植方式和注意事项!

簕竹生桩种植详细教程

簕竹生桩种植详细教程

林下种植有什么较好的产业

林下种植有什么较好的产业

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

番茄的种植方法与管理技术

蓝莓苗怎么种植和养护

蓝莓苗怎么种植和养护

灵芝种植源头正规厂家有哪些

灵芝种植源头正规厂家有哪些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