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贵州驿道沿线地区不断开发,政府官员推行农业政策来保护生态

核心提示:明清时期,贵州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族际互动频繁,驿道沿线地区经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开发模式与当地环境不兼容,出现了自然环境变迁,诱
 明清时期,贵州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族际互动频繁,驿道沿线地区经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开发模式与当地环境不兼容,出现了自然环境变迁,诱发生态灾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地方官员和民间有识之士的关注。

 

 

明清时期贵州驿道沿线

 

 

贵州生态系统脆弱复杂,地方官员积极发展丝织业,间伐柞树保持多业态和谐共存,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贵州生态系统脆弱复杂,如果开发模式不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兼容,极易引发一系列生态灾变。令人欣慰的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贵州驿道沿线有的地段是茂密的森林,有的是高寒牧场,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十分有利,这引起了政府官员的重视。在川黔滇驿道、龙场九驿等经过的黔西北地区,由于改土归流后规模垦殖、矿业发展,已经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川黔驿道沿线,政府官员认识到遵义的柞蚕之利,积极发展丝织业,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双赢的效果。柞树是一种壳斗科乔木,将柞蚕引入遵义后,经过各族居民的共同经营,形成了黔北著名的柞蚕经济。

 

 

明清时期贵州驿道沿线

 

 

柞树每隔五六年就要间伐,以使柞树矮化,多发枝丫,多长树叶,这样就能提高蚕茧的产出水平,间伐的枝干用来当薪炭材料;在柞树的间伐过程中,当地居民种植旱地粮食作物,形成林粮间种的农业格局,既保持了多业态的和谐共存,又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以柞蚕养殖为中心的产业链并非单一的蚕丝产出,而是一种农林牧兼容的山地高效农业。

 

 

政府官员推行农业政策时,注意对经济林木进行培育和管护,贵州诸驿沿线生态变迁原因有三点

 

 

政府官员除了重视对林业管护外,对高寒草原牧场也有所关注。如川黔滇驿道经过的黔西北地区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年积温较低,清朝在水西地区改土归流后,为发展固定农耕,将一些高原溶蚀湖排干用来种植水稻,导致湖面缩小甚至消失。再加上铅矿、铜矿的开采,造成草场破坏、土石暴露、储水能力下降,因此这里并不适宜种植水稻。

 

 

明清时期贵州驿道沿线

 

 

有清一代没有形成系统的植树护林法律,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部分有远见的地方官,在自己辖区内颁布了禁止乱砍滥伐的告示,推行农业政策时注意对经济林木进行培育和管护,在野生树种中优选进而培植人工林,土司制度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基于对黔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认知,官府出台法规保护林木,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等行业,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兼容的道路。综观贵州诸驿沿线生态变迁的过程及原因,以下三个方面还得引起我们注意:

 

 

1、生态结构极为复杂,民族种类众多,生产方式各异,他们的生计模式都能做到与环境的兼容

 

 

首先,贵州诸驿沿线的生态结构极为复杂,在此自然环境中居住的民族种类众多,生产方式各异。历史上驿道沿线各州县生息着的白族、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在固定农耕、矿业开发等在此规模开发前,他们的生计模式都能做到与环境的兼容。

 

 

明清时期少数民族

 

 

龙场九驿沿经过的地区海拔高,河谷深切,气温偏低,降水丰沛,产草量丰富,因而彝族祖先往往将马、牛、羊、猪合群放牧,以均衡消费不同的饲草资源,游耕只是他们生活的副业。他们在耕种时尽量不翻动土层,收获时只收取籽实,秆蒿留在地面用作牲畜的饲料。

 

 

这样做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止暴雨对高原台面土壤的侵蚀;靖州至黎平驿道生息着的侗族、苗族群众倚借着低山丘陵的混交丛林环境,从天然林采伐发展出了人工营林技术,加之清水江航运之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的良性循环。故驿道沿线各民族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良好,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

 

 

明清时期农民耕田

 

 

2、环境变迁与开发不当直接关联,康熙在黔西北建立了新疆四府,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埋下了隐患

 

 

其次,贵州驿道沿线的环境变迁与开发不当直接关联:贵州生态环境脆弱,山多地少,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固定规模垦殖,会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灾变。然明代以后,随着内地移民的规模迁入,以及无序的矿业开发,最终诱发了驿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变迁。

 

 

清代以来部分驿路沿线童山濯濯、畜牧业衰落就与之有着直接的关联性。龙场九驿是贵州诸驿中开辟较晚的一个,开辟后仍然由水西土司安氏控制其运行、服务,这里的森林、草地、湖沼、山体、河流、动物都属土司私人所有,甚至耕地和土民都由土司来支配,各级土司拥有对辖区内耕地和其他财富的规划和开发权。

 

 

明清时期农民耕田

 

 

所以龙场九驿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在有明一代未发生大的变化。康熙对水西安氏改土归流后,为巩固军事胜利的成果,在黔西北建立了新疆四府,默许和鼓励大批汉族移民到驿道沿线定居,同时按照汉族的赋税要求开发土地、山林和矿产资源。

 

 

这不仅改变了夷多汉少的局面,还导致原先耕牧混合的经营模式被抛弃,一览天地小,平畴千万家。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埋下了隐患。

 

 

3、通过调适与适应,做到开发模式再次与环境兼容,贵州诸驿的开通,重构了沿线地区的族群地域分布格局

 

 

最后,调适与适应,做到开发模式再次与环境兼容:从贵州诸驿沿线生态变迁看,当地的居民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在生态变迁中不断调适的自己的行为,进而维护沿线环境的稳定。

 

 

明清时期贵州土司

 

 

如锦屏、黎平、思州、大定、遵义社会各界对环境变迁的关注,地方法规的实施与运行,林木培育与管护技术的提高,都反映了环境变迁与维护的有机运行,汲取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今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贵州诸驿的开通,重构了沿线地区的族群地域分布格局,并在此过程中将其经过的府县卫所营造为各族群,及各族群与国家之间互动与往来的场域,这样的场域对贵州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诸驿沿线在明代以前生态环境良好,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沿线景观有了显著改变,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历贵州,在湘黔滇驿道西段,留下了许多类似石漠化的记载。

 

 

 

明清时期贵州土司

 

 

总结

 

 

相比之下,龙场九驿长期由彝族土司统治,外来移民不能进入,这里一直沿用传统的游牧、农耕混合经营模式,由于开发模式与环境相兼容,没有冲击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直至康熙时对水西土司改土归流,固定农耕垦殖才规模进入这一地区,加上龙场九驿和川黔滇驿道交汇处,及其毗邻地带无序的矿业开发,埋下了生态环境的变迁隐患。

 

 

然靖州至黎平驿道沿线,尽管木材贸极为兴盛,但当地居民依托生态环境,所形成的一整套山林保养、林木速植的技术体系,使得那里的森林覆盖率今天还在70%以上,其间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

 

免责声明:锄禾日当午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项目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内容仅供访问者使用参照, 锄禾日当午对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产生的相关后果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

打赏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0相关评论
资讯推荐
苜蓿种植方法和时间

苜蓿种植方法和时间

蓝莓的种植土壤要求

蓝莓的种植土壤要求

紫苏怎么种植方法

紫苏怎么种植方法

山药什么时候种植?怎么种植?

山药什么时候种植?怎么种植?

农村草药种植大全

农村草药种植大全

什么季节种植玉米

什么季节种植玉米

黄芩养殖方法有哪些

黄芩养殖方法有哪些

蚂蚱养殖技术方法

蚂蚱养殖技术方法

资讯排行